李邕在大唐盛世,出现了贞观之治,到处勃勃生机,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与大唐历朝皇帝的勤政、才华与政治理想不无关系,大唐盛世的成绩在当时的地球上,成绩也是举世瞩目的。这时各行各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比如书法中的楷书。在历经秦汉文明以后,文字由繁琐的篆书转向书写方便的汉隶,在汉隶的基础上,进而演化出精美的晋代八分楷书和烂漫的行草。到了唐朝,出现了极其端正的楷书,以楷书四大家中的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将楷书推到巅峰的成熟阶段。李邕书法作品-1唐朝的楷书,我们称之为唐楷。在大唐的诸多书法名家中,草书,行书和楷书,都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以行书闻名的书法家,他为人仗义疏财,性格豪迈狂傲,文笔才华横溢,书法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书法风格,他有一句很有名的书法理论,就是“学我者俗,似我者死”。这句极为经典的书法名言被后世的诸多书法家所推崇,有两个含义,一是学习书法,不要学习当代书法家,要追溯魏晋之风;二是学书法,千万不要学我,学我的话,书法之路必死无疑。他就是唐朝一代豪杰、才华与书法皆通的书法家李邕。李邕书法作品-2一、  才华横溢,被李白和杜甫所敬仰,稿费为唐朝之最。李邕,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才子,也是唐朝的旷世奇才。他的文采,被当时的达官贵人所崇拜,上门求字求文章的人络绎不绝。这与其家父李善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李善是唐朝的君子,为人正直,一辈子研究诗词歌赋,教授后人《文选》,以教育为主业。所以对李邕的教育自然不在话下。以文人出仕,起家校书郎,在唐朝秘书监和弘文管设置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员,后官至括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监委委员,正六品,负责巡查一方官员的廉政,后又任北海太守,成为正厅级是地方一把手,三品大员。杜甫李邕的文字的稿费和书法的润格,是唐玄宗时期最多的。历史典籍《谭宾录》是这样记载的: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送,亦至钜万。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李邕一生写的行书书法文字文章达到数百篇,所收的稿费达到几百万,这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没有哪个文人可以超越李邕。李白、杜甫和李邕是忘年之交,虽然年岁相差二三十年,但是他们以文才相互吸引,虽然一开始和李白有点矛盾,被李白大骂而书写《上李邕》,但是之后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了精神上至交的好友。李白二、  仗义疏财,门徒数千,曾团灭来唐进贡的日本使团。在非正史的典籍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关于李邕事迹的记载。相传玄宗年间,日本派遣使团出使大唐,进贡名品珠宝。东渡的日本使团的船只刚刚到达山东沿海,李邕便得知了消息。于是派出仪仗队进行迎接,请到自己的府上,又是好酒好肉的热情款待。等日本使团全员安然歇息,月黑风高时,李邕便派遣自己的亲信,偷偷的把日本使团船只上的珠宝偷偷搬进了自己家里,然后凿沉了所有的船只。第二天便告诉日本使团,昨夜海浪风高,船只尽数淹没。日本使团空手无措,李邕便说,不如回去日本吧。于是吩咐工匠又造了船只,派遣了数百人亲信,以护送的名义将日本使团团灭在回家的海上。这就是书法家李邕劫财的典故。李邕书法作品-3李邕不仅重贤才,也圈养鸡鸣狗盗之徒,成熟时期门徒数千。这些使得李邕不得不需要大量的经济开销,可能这也是李邕劫持日本使团的原因之一吧。史书对李邕评价多为正义褒奖的原因很多。李邕曾救下一名杀死家暴丈夫的妻子,免去了她的死刑。李邕是一个好人。三、书法风格独树一帜,对后世书法家米芾、赵孟等人影响深远。说到李邕的书法,自然是更加有名的,李邕可以说是当时最具名气的一流书法家。唐朝典籍《述书赋注》中窦蒙曾这样描述,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所以,李邕是机具才华的书法家,不仅如此,他也是最勤奋的书法家,一生所撰写的碑文达到篇之多,为唐朝书法家之最,这也是李邕稿酬巨大的原因。他的代表作有《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因书写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这篇歌功颂德的文章而出名,师法二王,又出其创新,行草了自己的独特书风。李邕书法作品-4李邕的书法,用李后主李煜的说法就是,李邕学到得到了二王的气势,但又创新了自己的风格。《宣和书谱》是这样描述的:“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着。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邕以行书著称,书法风格豪迈不羁,结字茂密,笔画雄劲。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称李邕为“书中仙手”,可见李邕的书法在当时的影响,苏东坡、米芾、欧阳修和赵孟,都是李邕的超级粉丝,曾学习的李邕的书法风格。虽然李邕最后因贪污行贿的问题,年近七十岁,被当时的中书令李林甫用乱棍含冤打死,但是李邕的风采,依旧被后人所仰慕。用唐朝晚期名相裴休的话说就是:“观北海书,想见其风采。”而后唐代宗即位时,追赠李邕为秘书监。李邕书法作品-5作者:书法研究僧/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标记注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haigou.com/bhgbhjb/1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