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随着我读《古文观止》的不断深入,我总是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受欢迎呢?是因为流行吗?还是因为编得好呢?事实上,当我们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本书既没有什么故事性,也没有什么趣味性,读起来还很枯燥。但为什么年来,一众家长总要争着抢着去给孩子买来让他们读呢?以至于孩子们人手一本《古文观止》呢?

我想,这本书受欢迎的终极原因绝对不能从表面上去寻找,我们应该把这个原因归结为一个“利”字。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大意是:利之所在,人们趋之若鹜;而义之所在,人们却视若无睹。那么,读《古文观止》的“利”在哪里呢?

我想,读《古文观止》,“利之所在”还是有利于考试多得几分。过去科举考试得到高分可以中举做官,如今高考得到高分可以考进名校,公务员考试得到高分能当公务员。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官员,当了官,自然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高考的目的是筛选进入名校就读的资格,名校毕业找工作容易,薪资也高;公务员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公务员,当上公务员,就等于端上了金饭碗。这大概就是普天下成千上万家长的朴素想法吧,谁不想自家的孩子能够衣食无忧和出人头地呢?所以,你看,我们读《古文观止》,并非是我们喜欢《古文观止》里面的文章,委实是因为读了里面的文章能帮助我们考试,从而实现人生阶层的跃升。

那读《古文观止》主要在哪些方面帮到孩子们的呢?我想主要是在写作方面。

《怎样写好“考试体”作文》一书中,曾写道:

清朝科举考试,主要就是写策论和八股文,虽然这种考试未必符合平时工作的需要,但对考查考生的阐述与分析的文字能力很有效。

年后兴起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试,吸收了策论的优点。申论即申述论证,考查考生对给定的一组材料的概括、提炼、论述,测查其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它要求考生针对给定的材料或特定的话题引申开来,展开议论。

最近这些年高考中新兴的“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也已经吸取了“申论”的优点。这种题型往往提供一组材料,要求考生综合理解后,确定立意,写出“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文章。

有哪些人认为读《古文观止》能帮助写作呢?读者诸君请看:

年8月24日,常凯申(蒋介石)写信指示蒋经国研读易经和明儒学案,鼓励他看曾国藩和胡林翼的书牍。信中说:“余近来每日必拨冗读易经,自觉精神与学力皆有进步。惟此书非到五十岁以后不易得益耳。此时儿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牍与家书。有时能选《古文观止》中二三十篇,使之熟读成诵,能随时默识背诵,则提笔作文,自能得左右逢源之趣耳。”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三联书店版p68“为谁”一文)说:“所以我这个灾黎的女儿,从小就不被申请做家事。吃完晚饭,筷子一丢,只需从速潜回书桌,态度严肃,摆出念书的姿式,妈妈就去洗碗了,阿爸就把留声机转小声了。背《古文观止》很紧要,油米柴盐的事,母亲一肩挑。”

年4月,巴金写了一篇《谈我的“散文”》一文,其中写道:

-----我这些话无非说明文章的体裁和形式都是次要的东西。主要的还是内容。有人认为必须先弄清楚了“散文”的特点才可以动笔写“散文”。我就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从前在私塾里念书的时候,我的确学过作文。老师出题目要我写文章。我或者想了一天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不大通顺,老师就叫我到他面前,告诉我文章应当怎样写,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最后又怎样结束。我当时并不明白,过了几年恍然大悟了。老师是在教我在题目上做文章。说来说去无非在题目的上下前后打转。这就叫做“作文”。那些时候不是我要写文章,是老师要我写,不写或者写不出就要挨骂甚至要给老师打手心。当时我的确写过不少这样的文章,里面一半是“什么论”、“什么说”,如《颍考叔纯孝论》、《师说》之类,另一半就是今天所谓的“散文”如《郊游》、《儿时回忆》、《读书乐》等等。就拿《读书乐》来说罢。我那时背诵古书很感痛苦。

----我不仅学过怎样写“散文”,而且我从小就读过不少的“散文”。我刚才还说过老师告诉我文章应当怎样写,如何从第一段讲到结束。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很少有的。这是在老师特别高兴、有极大的耐心开导学生的时候。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惟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序”,有“书”,有“表”,有“铭”,有“赋,有“论”,还有“祭文”。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来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但在当时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可是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这就是说,它不是颠三倒四的胡说,不像我们常常念着玩的颠倒诗:“一出门来脚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这样一来,我就觉得写文章比从前容易些了,只要我的确有话说。倘使我连先生出的题目都不懂,或者我实在无话可说,那又当别论。还有一点,我不说大家也想得到:我写的那些作文全是坏文章,因为老师爱出大题目,而我又只懂得那么一点点东西,连知识也说不上,哪里还有资格谈古论今!后来弄得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批“清顺”二字敷衍了事。

----但是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自然我后来还读过别的文章,可是并没有机会把它们一一背熟,记在心里了。不过读得多,即使记不住,也有好处。我们有很好的“散文”的传统,好的散文岂止两百篇!十倍百倍也不止!

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谈写作》一书中说:

作文或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吗?据说是有的。旧社会许多出版社出版了一些《作文秘诀》之类的书,就是瞄准了学生的钱包,立章立节,东拼西凑,洋洋洒洒,神乎其神,实际上是一派胡言乱语,谁要想从里面找捷径,寻秘诀,谁就是天真到糊涂的程度,花了钱,上了当,“赔了夫人又折兵”。

据我浏览所及,古今中外就没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么秘诀成名成家的。记得鲁迅或其他别的作家曾说过,《作文秘诀》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清代的《古文观止》或《古文辞类纂》一类的书,大概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编选的。结果是流传数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书,我们至今尚蒙其利。

我从小就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些文章,至今背诵上口者尚有几十篇。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前半,写作文用的都是文言。在小学时,作文不知道怎样开头,往往先来上一句:“人生于世”,然后再苦思苦想,写下面的文章。写的时候,有意或无意,模仿的就是《古文观止》中的某一篇文章。

可是,我们读了上述名人的话之后,仍会觉得心存疑虑,即,到底读了《古文观止》是怎么帮助到我们写作呢?

比如,《古文观止》第二篇“周郑交质”,是一篇时评类议论文,在时事议论文中极其常见,全文去掉标点符号,仅个字。

这篇小短文开篇即叙述事情原委。如《周郑交质》中写道:“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guó),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ì)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用了73个字。

接着,发表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周郑交质》中的“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用了24个字。

接下来,联系实际,就事论事,阐明意义。如《周郑交质》中的“苟有明信,涧溪沼沚(zhǐ)之毛,蘋蘩(píngfán)蕰藻(wēnzǎo)之菜,筐筥錡(jǔqí)釜之器,潢(huáng)污、行潦(lǎo)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háng苇》、《泂jiǒng酌》”。用了67个字。

最后,总结,呼吁大家讲求忠信。如《周郑交质》中的“昭忠信也。”用了4个字。

我们可以按照《周郑交质》的结构来套写一篇时评文“吴亦凡事件”。

首先,我们把“吴亦凡事件”先描述一遍,大致讲清楚都女士爆料一事的原委。

接着,发表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孔子在《周易系辞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接下来,我们联系事件,就事论事,说明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做出威逼利诱、下药等违背法律的事情来。相反,《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了正确的三观,吴亦凡们就能够“君子进德修业”,就能给社会、给粉丝带来正向的引导等等。

最后,总结呼吁粉丝们,赶紧努力学习,“昭勤学以进德修业也”。

再比如,《古文观止》中有一篇“臧哀伯谏纳郜鼎”,其中有一句名言,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我们来看《大唐新语·卷十四·识量》是如何使用这句话作一篇文章的----

牛仙客为凉州都督,节财省费,军储所积万计。崔希逸代之,具以闻。诏刑部尚书张利贞覆之,有实。玄宗大悦,将拜为尚书。

张九龄谏曰:“不可,尚书,古之纳言,有唐已来,多用旧相居之。不然,历践内外清贵之地、妙行德望者充之。仙客本河湟(huáng)一吏典耳,拔升清流,齿班常伯,此官邪也。又欲封之,良为不可。汉法,非有功不封。唐尊汉法,太宗之制也。边将积谷帛,缮兵器,盖将帅之常务。陛下念其勤劳,赏之金帛可也,尤不可列地封之。”

玄宗怒曰:“卿以仙客寒士嫌之耶?若是,如卿岂有门籍!”九龄顿首曰:“荒陬(zōu,角落)贱类,陛下过听,以文学用臣。仙客起自胥吏,目不知书。韩信,淮阴一壮士耳,羞与绛、灌同列。陛下必用仙客,臣亦耻之。”玄宗不悦。

翌日,李林甫奏:“仙客,宰相材,岂不堪一尚书?九龄文吏,拘于古义,失于大体。”玄宗大悦,遂擢(zhuó)仙客为相。先是,张守珪(guī)累有战功,玄宗将授之以宰相。九龄谏曰:“不可。宰相者,代天理物,有其人而后授,不可以赏功。若开此路,恐生人心。《传》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滥爵轻,不可理也。若赏功臣,即有故事。”玄宗乃止。九龄由是获谴。

自后朝士惩九龄之纳忠见斥,咸持禄养恩,无敢庭议矣。

试译之:

牛仙客担任凉州都督,节省辖区内的各项开支,积蓄军队粮饷数以万计。崔希逸代牛仙客出任凉州都督,将情况详细向朝廷汇报。(唐玄宗)诏令刑部尚书张利贞复查此事,属实。唐玄宗十分髙兴,想封牛仙客为尚书。

张九龄向唐玄宗进谏,说:“不可以,尚书相当于古代纳言的官职,自唐朝开始,大多用前任宰相充任。除此之外,就是由历任朝廷或地方重要官职、品德髙尚、声望极髙的人充任。牛仙客本来是河湟地区一个吏典,将他提拔至清流,与其它大员相当,这样已经是不正常的任命了。现在又想封赠他,很不合适。汉朝制度,不是有功的不能封赠。唐朝遵循汉法,是太宗定下的制度。镇守边疆的将领积聚粮食物资,修缮兵器用具,是作为将帅的职责。陛下考虑到他的勤劳,用财物赏赐他就可以了,不可以用土地来封赏他。”

唐玄宗愤怒地说:“你是嫌弃牛仙客是寒士出身,好像你一样也是没有显贵的门第的。”张九龄行礼,说:“(我)是荒野之人,陛下器重,因文学而重用我。牛仙客从小吏发迹,读书不多。韩信是淮阴一个壮士,羞于与周勃(绛侯)、灌夫为伍。陛下一定要用牛仙客,我也以此为耻。”唐玄宗不髙兴。

第二日,李林甫向唐玄宗进言:“牛仙客是宰相之材,哪会不能胜任尚书的职务。张九龄是一个文官,拘泥于古代的观念,有失大体。”唐玄宗十分髙兴,就任命牛仙客为宰相。以前,张守珪积累有大量战功,唐玄宗想封他为宰相。张九龄劝谏说:“不可以。宰相是代理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官职,有胜任的人才可以任命,不可以用来赏赐有功的人。如果开了先例,恐怕很多人会对这个职位有企图。《左传》说:国家的衰败,是由官吏任命的不正常开始的。官职任命泛滥,不可调整。如果要赏赐功臣,就要按以前的先例来做。”唐玄宗就取消了这个决定。张九龄因此为受到谴责。

自此以后,朝廷官员因张九龄提出忠言而遭训斥,都只是收受俸禄,坐占职位,没有人敢在朝廷上议论政策的过失了。

最后,即便我们不采用《古文观止》文章的架构来写作文,只用上书中一些“金光闪闪的句子”(金句)就能使我们的作文生色不少。以现在高考作文阅卷3-5分钟一篇的速度,估计阅卷老师也就先看一下开头,再看一下结尾,大致就决定了该篇作文的得分了。如果这时,有几句金句亮瞎到老师的眼,可能随手就多打了几分。比如写亲情作文,可用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比如写两件事不相干,可用上《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中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比如写伤心,可用上《蹇叔哭师》中的“尔墓之木拱矣!”就连才女李清照,在她的文章《金石录后序》中,都引用了这一句,她回忆丈夫赵明诚,说“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行文至此,我们是不是想立刻拿起《古文观止》来读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haigou.com/bhgzqhj/1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