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受老乡沈宝明先生之邀,绘制其同学写的《我的童年》插图。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现已全部完稿。全篇绘制59幅,描写了作者从出生到中学阶段的经历。由于我与作者是同乡,又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因此具有相似的儿时生活环境。我的儿童时代,农村生活依然非常贫困,青黄不接的时候,常常会吃了上顿没下顿。对于作者的经历我感同身受,绘画过程中,心绪随着作者的笔触波动着,仿佛再次触摸到渐行渐远的那些伤痛,这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作品反复推敲,几经修改和调整,才得以完成。上图为废稿。

在创作中体会颇深,下面就部分画面的处理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1、我的童年不堪回首,充满了辛酸和泪水。我不记得自己亲生母亲的模样,我对自己的父亲最不满意。

幅,三易其稿,一开始画了小孩半身像,又改为乌云密布的远景, 改为上图,着墨不多,寥寥数笔勾勒出形单影只的孩子,落叶飘零的枯树,凄凉哀鸣的乌鸦,借景喻情,充分反映出作者孩时的境遇。取自“枯树老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上半句。

2、我不是孤儿,尽管我的同胞妹妹在二、三岁时就活活饿死,可我还有非常疼爱我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子。他们对我的生存和成长尽到了 的努力,使我得以长大成人。按时间推测,我应该是年农历的九月下旬,阳历的10月下旬,出生在一个近靠大海的渔民家庭。我的出生是这个大家庭的第五代。五代同堂的老大出生,无疑给当时的家庭增添了无比的欢乐。因此,爷爷给我起乳名叫盛五,可能是寓意我们家五代盛强或兴盛五代吧。

第二幅,画的是作者出生,给家庭带来的荣耀。我没有画全家人快乐的景象,而是画了农村的场景。一是交代作者的出生地-农村,那时生孩子是由村里的接生婆进行接生的。二是作者的出生是通过画面闲谈的人和急急忙忙的人状态来告诉读者的。我运用了画外音的表现手法。

3、我的父亲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渔民。年轻时,他是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

第三幅,画父亲是一个渔民。画了两遍, 遍画的是父亲打渔收网的场景,第二遍改为上图:渔船、盛满鱼的筐、铁锚,得益于我到滨州北海开发区岔尖渔港写生的经历。

5、母亲留给我的记忆实在是太少了,我不仅不记得我母亲的模样,甚至也没留下她生前和我一起生活的任何片段。能让我永远记忆的只是她的生命停止后,躺在我家西屋外间中央临时搭起的木板上。好像是在等什么一样,也可能是等我出海捕捞归来的父亲吧!

第五幅,母亲,给作者的记忆是空白的。我画了一位母亲的背影,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在作者心中,距离很近,却遥不可及。

6、西屋的门槛很高,我在门槛上爬来爬去地玩,不记的我是否有哭啼。只是记得有人在不停的哭,哭喊我的母亲的名字。我的亲生母亲啊,您在西屋中央的木板上,躺了多少时间,我也不记得了。

第六幅母亲去世,懵懵懂懂的孩子在门槛上玩耍,大人们在忙碌(男人们搭设灵堂,女人们缝制孝衣,亲人们伤痛欲绝),没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haigou.com/bhgfzfs/10694.html